
墨西哥大奖赛:杆位并非总是胜利的保证
墨西哥大奖赛:杆位并非总是胜利的保证
历史数据表明,在墨西哥城,杆位发车并不总是意味着最终获胜。
自2015年重返F1赛历以来,9位获得杆位的车手中,只有4位最终夺冠,胜率仅为44%。
2015年和2016年,尼科·罗斯伯格(Nico Rosberg)和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均成功守住杆位夺冠,但此后长达六年再无杆位车手获胜。直到马克斯·维斯塔潘(Max Verstappen)在周六拿下杆位并统治了周末。去年情况类似,尽管卡洛斯·塞恩斯(Carlos Sainz)在发车后被维斯塔潘超越,他仍设法夺回并守住了领先位置。
为何重要:
墨西哥大奖赛是一场独特的赛事,传统的杆位优势理论在这里常常失效。长长的进近第一弯(Turn 1)赛道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挑战和机会,使得发车环节至关重要且充满变数。
详细数据:
- 杆位胜率:自2015年以来,仅有4位杆位车手在墨西哥获胜(44%成功率)。
- 突出例外:马克斯·维斯塔潘,尽管已在墨西哥五次夺冠,但仅有一次是从杆位起步获胜。他的其余三次胜利来自第三位发车,两次来自第二位。
- 汉密尔顿的特例:汉密尔顿在2019年的胜利也是在第三位发车后取得的。
- 通往T1的漫长直道:从发车线到第一个弯道的长距离冲刺,允许利用尾流效应(slipstreaming)和超车。这常常抵消了杆位的初始优势,导致比赛初期位置发生剧烈变动。
战略考量:
倍耐力(Pirelli)列出了五种可能的比赛策略,两种使用中性胎(medium compounds)起步,三种使用软胎(softs)。软胎选择允许更激进的发车,这对于在最初几十米内争夺有利位置至关重要。
- 对后段车队的影响:对于像马克斯·维斯塔潘(P5)和奥斯卡·皮亚斯特里(Oscar Piastri)(P8)这样在排位赛遭遇挑战的车手来说,策略将尤为关键。
- 超车机会:赛道布局结合轮胎策略,鼓励激进的发车,可能导致比赛早期出现显著的位置变化。
大局来看:
墨西哥大奖赛因其高海拔、独特的赛道特点和发车环节的关键性,一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比赛。车队和车手必须精心规划他们的开局几圈和轮胎管理才能获胜,因为从第一位发车并不意味着就能一帆风顺地走向胜利。
接下来看:
随着比赛的进行,所有人的目光将集中在进入T1的首次争夺以及早期策略选择如何发挥作用。维斯塔潘和皮亚斯特里这样的车手将寻求利用战略选项和他们的比赛技巧来提升排名,再次证明在墨西哥,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初的几秒钟,而不仅仅是发车位置。
原始文章 :https://www.gpblog.com/en/news/heres-the-grid-position-that-really-matters-at-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