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ülkenberg在美国大奖赛冲刺赛排位赛中的成功,归因于激进的离地间隙策略
新闻摘要
Hülkenberg在COTA冲刺赛排位赛中因激进的离地间隙策略获得第二排发车。此举优化了底板气动,且赛制允许车队在风险可控下收集正赛数据。
关键意义:
- 赛车对离地间隙高度敏感,低姿态能极大提升底板气动效益。
- Hülkenberg在冲刺赛排位赛中表现出色,证明车队成功抓住了这一赛车特性。
- 冲刺赛在允许调整车况的前提下,提供了收集正赛数据并优化设置的良机。
细节:
- Hülkenberg凭借半秒的差距获得第二排发车位,显示了赛车设置的有效性。
- 车队确认:C45在尽可能贴近地面时表现最佳,最大化底板气动优势。
- 相较于竞争对手,该车在较高离地间隙时受影响更大。
- COTA赛道现状:近期重铺的赛道更平坦,允许车队采用更低的离地间隙。
- 冲刺赛灵活性:19圈的冲刺赛模式鼓励更激进的离地间隙设置。
- 原因在于,超出行驶块磨损限制的风险较低,且车辆规则允许在正赛前进行调整。
- 车队可借冲刺赛评估正赛能承受的离地间隙极限。
幕后解读:
车队的策略充分利用了C45的特性及冲刺周末的赛制。通过在冲刺赛排位中挑战离地间隙极限,他们不仅获得了理想的发车位,也为在COTA赛道上的性能边界积累了关键数据。这种激进做法是经过计算的风险,旨在争取即时优势,同时为周日正赛的设置提供参考。
后续展望:
Hülkenberg承认与传统强队竞争的挑战,但目标是在冲刺赛中争取积分。他能否在速度占优的对手面前保持节奏并管理轮胎消耗至关重要。本次冲刺赛中激进离地间隙实验所获数据,无疑将影响车队在正赛中的策略,届时可能需要更保守但优化的设置以确保长距离的可靠性。
原始文章 :https://www.motorsport.com/f1/news/ride-height-approach-behind-hulkenbergs-excel...